几个理财问题达人配资,大家问的较多,集中回复下——
一是大陆居民没有境内合法合规直接买美股的渠道,只能开海外证券账户+银行账户买,最容易的是香港账户
但香港证券账户早不让大陆新户开了(实操中也有暗门,但我没法公开说,自己去淘宝咸鱼上搜去),香港银行账户要么肉身去次香港,不想去或证件上交不能去的也可线上见证开户,但要存个几十万才给享受这种增值服务
整体上看,香港那边金融监管相对宽松,各家机构唯利是图,差异很大,如果有香港保险配置需求,也可加小宝(lzbxb06),小宝会给一些香港银行和证券的开户建议
另外还要把境内人民币在境内银行先换汇成美元,再把境内账户里的美元汇入你境外账户,不能保证一定不被卡
这一系列门槛已把90%以上国人卡住,但还能买境内基金公司发行的美股QDII基金,合法合规
比较简单的是上支付宝、天天基金等平台买场外QDII,缺点是买卖费率高+经常外汇额度不足被限购,想买不让买,这几年常遇到
我更推荐证券账户里买场内QDII-ETF,主要是标普500ETF和纳斯达克100ETF,交易费用和持有成本最低,也无需挑选板块,美股大盘涨你就赚,大盘跌你就亏
缺点是对应场外基金集体限购时,可能导致场内ETF基金出现高溢价,内在真实价值(净值)只有1块钱的基金,却卖你1块1,就很亏
昨天我说美股历史高点回撤20%是上车机会,回撤30%可加码入场,回撤40%乃天赐良机,考虑重仓下注
有些被A股折磨怕的荔枝说你咋知这就是底?万一跌50%甚至70%呢?
我当然不知道底在哪里,但我知道08年全球金融危机那会儿,美股两大指数最多也就从历史高点跌了50%+就见底了,且前后只用一年多,07年见顶,09年见底,然后一路蹭蹭涨
就算特朗普再怎么乱搞,美国再来一次次贷危机那么恐怖的场景,极限跌幅也就腰斩,下跌时长也就一年多,熬一熬就过去了
二是最近长债基金连续下跌,很多人慌了,问要不要割肉
债基主要是去年降息预期和悲观情绪打得太满,和红利股逻辑一样,避险需求强劲,大家都在疯抢,导致价格透支,现在回补很正常
普通债基不是包赚不赔的,剧烈震荡时也会有不好的持有体验,但债券终究是固定生息资产,最多熬个半年几个月,亏损终究会逐渐补回去
如果连债基这不到10%的波动都承受不了,那真心建议不要碰任何股票型基金,更别说股票,才2个多月功夫,特斯拉股价就跌了55%,你说吃鸡不吃鸡?
德尔斐三神谕,大家最喜欢讨论的是第一句“认识你自己”,但第二句“凡事勿过度”也很重要
过犹不及,物极必反,什么东西太热,都容易崩,A股、美股、黄金、比特币……当然也包括债券
我很少聊债基,因为去年我手里的债基就清了,全换成流动性更好、波动性更小的微众活期+plus
三是很多人吐槽微众活期+plus真实收益率不如显示的那么高,主要是系统耍了小聪明,默认显示的是成立以来年化
但产品刚成立时,为打出名声,银行往往会进行收益补贴,把短期收益打上去以吸引关注,造成成立以来年化收益比近期真实年化收益高出不少
办法是点一下“最高成立以来年化”的下拉菜单达人配资,改成看“最高近一个月年化”,会更准确
我还教过大家一个plus套利大法
戳这里回顾→
刚上市的高收益理财很抢手,可能上架不到半小时就抢光了,一般工作日8点半,14点半和16点更新,需要时不时看看,有机会就换
另外今年债市整体不行,活期+plus本质接近于短债理财产品,收益率同样受影响,不管怎么换仓,我去年说的4%肯定没了,能有3%就很不错了,总理刚说了,今年还要降息,而且会很快
如果你不懂这其中的小九九,傻傻持有鸡肋产品,那近期可能2%收益率都没有
但这就是不可能三角,高收益、高流动性、低风险,不能全要
短债理财风险低流动性高,收益不可能高到哪里去
这段时间,不亏就不错了~
对了,微众银行虽然叫银行,但自家存款产品没有特殊优势,除了大额存单+C款有3%,但要长期排队且单笔最少要存20万
活期+plus不是存款,是低风险理财产品,不存在暴雷的可能性,当然也不受50万存款保险制度保障
不时有人问我财务自由门槛是多少,我留言墙答过好多次,总被喷太夸张,根本不用那么多钱
因为很多人根本没理解“财务自由”的真正含义
我以前科普过好多次,这篇最全→
简单说,财务自由不是一个确定的数字,一个一旦跨过去就万事大吉的门槛,而是三个变量持续互动博弈产生的个性化结果
一是预期长期理财收益率,以前可能有8%-10%,现在往后看,也就4%-6%
二是预期长期通胀率,以前可能有4%-5%,现在往后看,也就2%-3%
过去2年,中国CPI都只涨了0.2%,基本零通胀,今年1月涨0.5%,2月跌0.7%,说明消费还是没起来,而上面定的目标是今年CPI要到2%
理财收益先要减去通胀,确保本金购买力不缩水,剩下的才能消费,这样算来,可生息资产的3%是比较稳妥的数字,最多也不宜超过4%
三是理想生活的开销,假如全家一年要花30万,30万÷3%=1000万,这就是你家目前的财务自由标准
但这只是预估,如果实际理财收益不如预期,通胀高于预期,或生活开销高于预期,就算有1000万,也可能从财务自由状态重新跌回不自由状态
比如FIRE运动(财务独立、提前退休)创始人Sam Dogen12年前以超过2000万人民币的净资产提前退休,但最近宣布重新开始工作
原因有三:
一是近年来他的投资组合遭受重创
二是近年来全球大放水,导致生活成本大幅上涨,特别是医疗、教育等大额开支
三是他孩子要上大学了,12年前没想到腰花那么多钱
也就是说,这三个变量都发生了不如人意的变化,导致被动理财收入无法覆盖生活支出,必须要重新靠工作收入弥补缺口
可见,泛泛地问中国一二三线城市财务自由标准没意义,得具体到你的实际情况
于是我勾勒了一张中国上流中产阶级家庭画像,把问题扔给AI——
“我生活在2025年的中国,一家四口,我40岁,太太38岁,孩子一个12岁,一个10岁,无移民打算,请问我现在需要准备多少可生息资产,才能在我和太太立刻提前退休,永久失去工作收入的情况下,未来50年始终在在中国保持财务自由的生活状态?
我希望的财务自由生活状态包括:采购新鲜安全健康的食品饮料时不用刻意节约,雇佣一个保姆做饭打扫,家里养一两只宠物,洗澡送宠物店,水电煤电话宽带物业停车费不用刻意节约,敞开了用,我和太太都可以有一些付费的兴趣爱好,比如瑜伽、健身、弹琴、做手办、看各类演出展览等,每周家人下一两次中高档馆子,每月和亲友聚一次联络下感情,活动包括吃饭、打牌、唱歌、打球、看电影、泡温泉等,每年全家国内中短途旅游2次,长途旅游1次,出国长途旅游1次,不能穷游,也不用奢华游,吃住行中等条件即可,每年给全家添置几件中等价位的新衣服,给太太买点中等价位的新包包新首饰新化妆品,给孩子买点新玩具,每3年换一部中等价位新手机,每10年换一辆中等价位汽车,包含维修、保养、保险和汽油(或充电)费用,每20年更新一下家里的家电和装修,孩子读到大学或博士的学费和生活费,但不用考虑孩子工作后的生活费用,我和太太生重病有足够的钱兜底治疗,有自住房无贷款,且未来50年不用换房
假设未来中国长期通货膨胀率2%,我长期理财年化收益率5%,即每年可拿出可生息资产的3%用于消费
最后给出低(入门级财务自由)、中(舒适级财务自由)、高(完全财务自由)三个层次的财务自由可生息资产标准”
我输入了比较复杂的信息,尤其像孩子学费这种差异极大,各AI哇啦哇啦一顿输出,具体算法不贴了,直接上结论——
DeepSeek 元宝 通义 豆包 海螺 入门(低档) 1000-1300 2000 1267 3800 1000 舒适(中档) 1300-1800 2800 2167 5700 1500 完全(高档) 1800-2500+ 3600 3667 8000 2000
和我平时说的差不多,今天中国财务自由,最起码要准备1000个
胡润最新公布的中国千万资产家庭数量206.6万个,但包含自住房市值,我上面算法只考虑可生息资产,不包括自住房
去掉自住房,真能拿出1000万的中国家庭,应该不到100万个
今天能过上相对体面的财务自由生活的中国家庭,大概千分之二
可就算有1000个,你一年也就只能消费30-40万,平均每月两三万,真不算多
昨天力嫂抢孙燕姿演唱会门票,内场都是1000多,今天我给儿子抢奥特曼演唱会门票,皮套 打斗座位太 远 看不清,最好的票子也要 1000多,真不便宜,这就五千块没了,就算每月家庭预算两三万,也不一定舍得……
再少的话,你也可以辞职躺平,但很难获得上面描述的比较体面的生活水准,包括请保姆,菜场自由,买包包,看演出,出国旅游啥的
实在省着点用,最少也得500万,否则就算躺了也不踏实……
当然,你非要说我回老家种地,吃喝都不花钱,不旅游不社交不养车不养娃,生病靠医保,用不起进口自费药就放弃,存100万就够了,那当我啥都没说哈~
益丰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