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1962年中印边境战争爆发之前,两国已经在边界问题上对峙了三年。印度的高层领导普遍认为中国不会采取军事反击,因此,印军在边境的推进几乎没有顾虑。印度总理尼赫鲁、国防部长梅农甚至情报局局长马立克都坚信牛牛配,中国不会开战。这种普遍的认知也反映了他们对中国战略意图的误判。
尼赫鲁及其鹰派领导下的印度政府,特别坚持中国不会反击的观点。那么,是什么导致印度如此自信,确信中国不会采取任何行动呢?从两国建国初期的边境划定来看,情况并不明确。新中国成立后,印度方面并没有提出划定边界的具体要求,尤其是“麦克马洪线”问题,印方并未强硬提出,反而选择了回避。
当时,尼赫鲁认为新中国在雪域高原上的控制力量较弱,假如印度提出边界问题,可能会激怒中国,并促使中国大规模进入高原地区,这样的局面对印度来说显然不利。因此,两国在这一问题上的沉默,事实上也是双方的一种默契和现实考量。与此同时,两国之间的合作也较为紧密,印度在与中国的交往中展现出对友好关系的重视。
从1950年到1959年,尽管边界上偶有摩擦,但总体上保持着相对稳定的状态,边民也频繁往来贸易。这个阶段,很多人并未意识到两国之间的战争威胁,反而认为中印两国像“兄弟”一样。尼赫鲁与中国的关系一直较好,双方也在一些问题上达成了默契,尤其是边界问题被搁置,确保了和平的维持。
展开剩余80%然而,中国的友好姿态被印度高层误解为软弱,这一错误的判断成为印度在战略上最大的失误。尼赫鲁过于天真地认为,中国在默许英国划定的“麦克马洪线”,并且中国可能为了维护和平,选择放弃对这些地区的主权。更为严重的是,尼赫鲁希望在保证与中国友好的同时,还能获得更多的领土。
1959年,随着中国加大了对高原的军事部署,印度政府感觉到了前所未有的压力。在他们看来,印度在雪域高原的“法外治权”不容侵犯。一旦中国军队进入高原,印度就认为这会直接影响到自身利益。于是,印度政府迅速采取了激烈的行动,提出非法的领土要求,想要占领12万平方公里的中国领土,这相当于整个安徽省的面积,显然不可能被中国接受。
1959年5月13日,周恩来与印度外交官的谈话明确表态:中国的敌人是位于东亚和南海的美国及其军事基地牛牛配,中国的战略重点是在这些地区维护安全,而非与印度发生冲突。这一表态凸显出中国对印度的敌意远未达到战争的程度。中国代表曾在一次辩论中明确指出:“我们从未看不起印度,从未把印度视为对手。”然而,印度嘉宾的回应却颇为意外:“你们这是看不起印度!”
印度的这一反应也反映了其战略误判。在印度看来,若通过“碰瓷”中国,就能够成为南亚牵制中国的重要力量,从而获得西方支持。中国方面则明确表示,并不希望与印度发生冲突,因为这并不符合中国的战略利益。
印度高层始终未曾意识到中国的耐性是有限度的,尤其是在尼赫鲁的判断下,他坚信中国不会与印度开战。连印度国防部长梅农也认为,中国自古以来是热爱和平的国家,且面临美苏的战略压力,无法承受与印度的战争。
从国际环境的角度来看,尼赫鲁的判断似乎有其合理性。当时,美苏作为世界两大超级大国,对中国施加了巨大的战略压力。如果中国与印度开战,势必无法承受如此巨额的战争开支,无法同时应对两方压力,特别是在美苏的夹击下。尼赫鲁冷静地认为,中国不太可能与印美苏三国同时开战,这也成为印度过于自信的一大原因。
印度军方的错误预判则更为荒谬,他们认为中国在喜马拉雅地区的兵力极为薄弱。印度军方视察边境时,看到中国边防哨所设施简陋,官兵的军装比印度的整洁度差,生活条件也十分艰苦,远逊于印军。根据这一误判,印度军方认为中国的边防部队根本没有作战能力。
更糟糕的是,印度的情报系统也存在严重问题。印度情报局局长马立克坚信中国不可能同时应对西部和东北的双重压力,认为中国不会在西部开辟新的战场。基于这一错误信息,印度高层未曾意识到中国已经在默默积蓄力量。
在印度国内,媒体和舆论的推波助澜,也导致尼赫鲁变得更加自信。印度开始实施所谓的“前进政策”,在中印边境建设了大量的哨所和火力点。与此同时,尽管中国边境多次发生冲突,造成大量伤亡,但中国始终没有断绝与印度的谈判渠道。
然而,尼赫鲁过于自信,拒绝与中国进行任何形式的谈判。即使在中国边防部队已经牺牲了49名战士后,尼赫鲁依然没有意识到中国的容忍已到极限。印度媒体对于尼赫鲁的赞扬让印度高层越发膨胀,他们甚至开始相信自己的谎言。
印军在两年多的时间里,非法在中国领土上修建了43个据点,占领了超过4000平方公里的中国领土。甚至连印度自己声称的“麦克马洪线”,印军也不再遵守,越过这条线,继续占领中国领土。尽管最终战败后,印度媒体将责任归咎于国防部长梅农,但实际上他只是执行者,是为尼赫鲁背锅的。
在印度军队内部,考尔中将代表了其中的狂妄派别。在开战前,他乘坐美国产C-130飞机视察中印边境,对中国的军力充满轻视。他始终坚信中国军队不会反击。即使他曾在朝鲜战争中与美军对峙,但他对中国的误判却导致了印度军队的悲惨失败。考尔误以为中国在边境的“软弱”是因为不愿意开战,忽视了中国人民的决心和军队的战斗力。
直到1962年10月牛牛配,最终中国军队忍无可忍,发动了反击。尼赫鲁、梅农、考尔等印度高层才意识到,中国的忍耐是有限的,错误的判断和过度的自信导致了他们的彻底失败。
发布于:天津市益丰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